在河西战役期间,红9军的政委陈海松年仅22岁。尽管他脸上还带着些许青涩,但多年的革命战争经历让他展现出远超同龄人的成熟与果断。
红9军刚到干柴洼没多久,马家军的骑兵就像狼群一样迅速尾随而至。双方立即展开了激烈的交火。
敌军以步兵和骑兵交替发动猛烈进攻,战术混乱,毫不顾及伤亡。战场上堆积如山的尸体被当作临时防御工事,这些由尸体构成的屏障缓慢向前移动,最终逼近到距离红军阵地仅几十米的位置。
红9军的防线遭到敌军突破。
陈海松所在的指挥部大院正对敌军火力点,形势危急。他迅速观察外围,发现马家军的士兵已逼近至清晰可见的距离。
“政委,我打算带几个人去反攻!”军部作战科的负责人刘培基提议道。
得知要发起反攻,不少官兵主动请缨。几十个人整齐地站在陈海松周围,表情坚定,显露出共同对抗敌人的决心。陈海松站在众人面前,刚要讲话,刘培基突然朝他摆手示意,然后仔细听了听,接着轻手轻脚地走到墙边。
陈海松察觉到远处传来一阵细碎而凌乱的脚步声,正逐渐靠近。
"赶紧的!"外面的人喊了一声。紧接着,一个身影迅速翻过围墙,轻盈地落在院子里。
“接招吧!”刘培基紧握大刀,全力朝对方劈去。
突然间,墙壁上方接连跃下数人,他们都是交通队的成员。
“乔国军,你们来得正是时候。”陈海松随即对刘培基说道:“刘科长,你带领交通队的战士们立即行动吧!”
交通队的成员都是经过严格选拔的精锐士兵,每人装备一支二十响的驳壳枪和一把大刀。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传递上级指令并确保指挥中心的安全。在战事紧张时,他们则作为突击队,解决战场上的棘手问题,展现出无坚不摧的战斗力。
刘培基带领士兵们从墙洞中冲出,向敌军展开猛烈进攻。红军突然的强势攻击让马家军措手不及,惊慌失措的士兵们有的转身逃跑,有的继续前冲,场面一片混乱。
面对敌军庞大的兵力,刘培基带领的小队仿佛大海中的一片落叶,迅速被敌方人潮吞没。在激烈的交火中,一颗子弹击中了刘培基的头部,他摇晃了一下,随即倒地不起。
陈海松迅速下令再次发起进攻。就在战况吃紧之际,红25师的部分部队及时抵达,他们像潮水般涌入敌军阵地,切断了敌人的撤退路线,迫使对方不得不撤退。
李新国背着刘培基返回营地。苏醒后的刘培基,望着陈政委充满关怀的眼神,嘴唇微微颤动,似乎有话要说,但最终未能开口,永远地合上了双眼。
战斗持续到天黑,马家军最终选择撤离。红9军随即放弃干柴洼阵地,迅速在夜色掩护下向古浪方向挺进。
在古浪的战斗中,红9军遭遇了严重的挫败,兵员折损比例高达三成以上。这场战役不仅削弱了他们的战斗力,也对整体战略布局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上级分析战败的关键因素在于领导层的决策失误,因此决定对孙玉清和陈海松进行职务调整,解除其军长和政委的职位。同时,任命副总指挥王树声兼任红9军的军长和政委,以强化指挥结构并提升部队的作战效能。
没过多久,陈海松重新被任命为军政委。
陈海松出生于1914年,老家在湖北大悟。他16岁就投身革命,加入红军后从基层做起,先后担任过勤务员、通讯员等职务。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,他逐渐崭露头角,先后担任宣传队长、连指导员、营教导员,最终晋升为团政委。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,陈海松不断磨砺自己,最终成长为一名能够独立指挥作战的杰出军事将领。
1934年夏天,红四方面军进行了扩编,陈海松被提拔为红25师的政治委员。他与师长许世友共同指挥这支部队,参与了营渠战役和宣达战役。在激烈的战斗中,陈海松的右腿不幸被弹片击中。尽管如此,他依然坚守岗位,继续指挥作战,直至宣达城被成功攻下。
在成功抵御"六路围攻"战役后,年仅二十岁的陈海松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,被提拔为红九军团的政治委员。朱德总司令曾多次称赞道:"陈海松同志是红四方面军中最具潜力的年轻将领,他的牺牲实在令人惋惜!"
1937年1月底,中共中央军委发出指示,要求西路军调头向东,以便与河东地区的红军协同作战。
接到上级指示,陈海松立即带领红9军下属的红75团、红81团以及部分妇女团战士,迅速执行掩护任务。为了给主力部队争取撤退时间,他们连夜赶路,在天亮前抵达甘州附近,准备发起佯攻行动。陈海松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项艰巨的任务,指挥部队完成了这次关键的战略部署。
甘州南关的敌军一个连队还在熟睡时,陈海松带领部队迅速发起进攻,没有开一枪,就彻底消灭了所有守军。
陈海松在完成防御布置后,对机要参谋李良兴交代了重要任务:“李参谋,现在有个重大责任交给你。假如我不幸阵亡,你了解所有战斗安排,就接替我继续指挥。如果我受伤了,你要果断开枪,绝不能让我落入敌手。”
李良兴听完这番话,眼中瞬间涌起了泪水,仿佛下一秒就要夺眶而出。
西路军主力趁着夜色突破包围,向东挺进。虽然红军在龙首堡和西洞堡的战斗中接连获胜,消灭了超过两千名敌军,但东面的敌人采取了固守堡垒、集结兵力拦截的策略。由于东进路线被封锁,西路军不得不在1月底再次返回倪家营子。
1937年3月11日,西路军从南柳沟出发,试图突破重围进入祁连山。陈海松带领红9军负责断后任务。
在接近梨园口约八九公里的梨园营村,大批马家军分成两股力量迅速逼近红军。面对突如其来的追击,陈海松果断指挥手下仅有的几百名战士,迅速占据附近的一座高地,以此阻挡敌军,为红30军及指挥部撤退至祁连山争取宝贵时间。
马家军的攻势如同汹涌的浪潮,接连不断地冲击着阵地。陈海松目睹战友们纷纷倒下,内心充满了无尽的哀伤,双眼因愤怒而变得通红。
当机枪手不幸阵亡后,陈海松迅速冲上前去,拾起机枪猛烈射击,瞬间击倒多名敌军,同时也引来了对面高地敌军的密集火力。敌军占据的山头海拔远超红军阵地,他们利用地形优势,集中所有机枪火力对准红军的唯一轻机枪。在一轮猛烈的扫射中,陈海松不幸中弹倒地。
在战斗中受伤后,陈海松决定让保卫局长陈宜贵带着军部机关和一些干部先行撤离,自己则选择留下,负责掩护大部队的撤退。他坚守阵地,确保战友们安全离开。
在那座小高地上,我军只剩不到三十名战士坚守。马家军的猛烈攻势丝毫未减,持续不断地向我们发起冲击。
敌军注意到陈海松身旁的士兵都配备了速射型手枪,便推测他并非高级指挥官,企图活捉他。然而,这一策略并未奏效,反而导致他们损失惨重,留下了多具尸体。面对这一挫败,敌军怒火中烧,转而集中火力向陈海松猛烈开火。
陈海松接连被子弹击中,身体倾斜着倒向地面,殷红的血液浸透了周围的沙地。
“别管我了,你们赶紧突围!”陈海松艰难地吐出这句话,声音断断续续,随后,这位年轻的军政委便永远地闭上了眼睛。
士兵们围在政委身旁,眼中含泪,却燃烧着强烈的怒火。随着一声清脆的声响,他们同时亮出刺刀,毫不犹豫地向敌军冲去。
李良兴正专注地射击敌人,突然听到政委中弹的消息。他立刻丢下武器,冲向政委所在的位置。看到政委满身鲜血,他毫不犹豫地背起政委,拼命朝一条沟壑奔去。一路上,他声嘶力竭地呼喊着:“政委,你一定要挺住!我们一定能突围!”
然而,他最为崇敬的政委,再也无法睁开双眼。李良兴找到一处山沟,将陈政委的遗体安葬于此。
#百家说史品书季#
